前些日子元祀发了张帖子,总算是能说说当初写这本书的原因了。

早在他写《土佐》的时候就和我说过,要不写一本试试看,当时我说我很懒写不出来,而且我当时觉得写日本战国也被前面几本书写的差不多了,该写的都有类似的题材,硬写也很难超越前者。

后来因为一些原因,我开始写点东西去小站试了试效果不太好,正在迷茫的时候,五六月份元祀又建议我写日本战国。

我当时想了想,就决定写出一个不一样的故事。

当时我到没怎么细看那本小说,等选好角色内容之后,才发觉好像和堀越贞朝还有那么点联系。

我写的是三河吉良,元祀那本是关东吉良,而且上本《土佐》还是土佐吉良,最后让我有点尴尬了,总不能真写个《吉良物语》了吧?那样的话本书的《土佐》痕迹就太明显了。

所以在6、7月份的时候,我就一边充实大纲一边猛翻资料,翻吉良家、足利家的黑历史,然后找到南北朝、镰仓、源平那条线去了,发觉好像不太对劲,这怎么和战国那一段不太一样呢?

越仔细查发现的东西越多,然后我的脑子就有新的想法,不在是一本日本战国小说,而是尽力诠释源氏武家的一个故事。

选好书名的时候我到是犹豫了很久,有朋友建议我选个《战国之XXX》,元祀也觉得这个书名不太大众,最后犹豫好几天才决定坚持这个名字,以后尽量对应主题就好。

最初的构思就是一条线,但三河吉良实在贫弱不堪,自家领地都守不住怎么去外边打拼?

主角必须要有一个外力逼迫他出去,而这个外力历史上恰好就有,在三河武士眼中堪称“军神”的太原雪斋。

主角那八百足轻肯定打不过可以动员两万大军的太原雪斋,那么离开就成为必然的选择。

主角也需要一个舞台给他晋身的机会,所以就有了京都卷。

京都卷我是准备的很充分,主要体现的是战争、种田、扩张,再战争,再种田,扩张不能的过程,最后必须作出选择的主题。

有些书友可能不太能理解,为什么到京都能打赢十河一存,在三河就干不过太原雪斋……

这个问题,你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办法,类比一下两人在信野里的属性,你就知道差距在哪。

十河一存是猛将,是三好家的重要一环,失去他对三好家的打击是很大的,同时主角也被逼上死路,只要在京都就始终被三好长庆盯上,同时这也是为离开埋下一部分伏笔。

选坂本这个地方也是考虑了很久,既能发挥经济优势,又会遇到必然绕不过的发展瓶颈,不扩张无法支撑日益庞大的威望和家臣团的欲望,逼迫吉良义时作出应对。

这个应对也就是新的一卷,越后卷。

不是畿内不好,也不是舍掉基业不要,以畿内的情形,留着主角就是浪费,坂本城下町基本做到极限了,再发展也就和堺町类似的情况,绝对不会再有三个月一个小变样,一年一个大变样的景象。